古有孟母三遷,擇鄰而居,今有萬千父母為了給孩子擇校而殫精竭力。青島培諾教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郭宏在被稱為“島城”的青島潛心辦學,為培養具有國際化視野的學生,架橋開路。培諾教育從2008年至今,已培養114位牛劍常青藤學子,800余名世界前十名校學子,4000多名世界百強名校學子。用董事長郭宏的話說,這是一種責任和使命。隨著培諾教育的不斷發展,他希望更多學生進入到世界頂級大學深造的諾言,也一直在踐行著。
——《逐夢年代》

2020年4月24日,央視《逐夢年代》欄目播出了對培諾教育董事長郭宏的專訪,郭總對話央視著名主持人李思思,同大眾分享培諾一路走來的風雨歷程、教育情懷和未來愿景。

董事長郭宏于2008年創辦培諾教育,開始了自己的留學教育之路。在同主持人李思思聊起這一重要時間節點時,他說:
“2008年是我第1次做國外的留學考試,算是培諾的元年,當時我就想把國外的這種教育引到中國來,特別是把英國的考試引到中國來,我是探索了好多年,我覺得中國的學生可以去劍橋牛津。”
頂著不被人信任和看好的壓力,郭總啟動了自己在留學教育路上的探索,教研員出身的他,有著對教育方式與理念天生的敏銳度。看到國內高考的巨大壓力,他想為學生另辟蹊徑,開辟一條世界名校的升學路。
他說:“學生挺難的,要進入一個自己夢想中的大學,競爭壓力是很大的。所以在2008年我就把新加坡的這種考試引到青島來,因為沒有人相信我說的孩子們可以考上牛津、劍橋,最終那一年我們就錄了11個學生。”

這份探索與堅持在郭總招生后的第二年就有了收獲。2009年,郭總辦學第一年便培養出了盧曉雨、常嘉慧兩位牛津學子,被媒體稱為“牛津姐妹花”,還培養出了建國以來山東省的第一位劍橋學子——“考霸”顧吉特。
郭總在采訪時回憶起當時的情形,感慨道:“我記得那天晚上非常激動,就感覺做老師這么多年終于找到了自己向往的通道。而且策劃了這么多年,終于成了,就特別想哭。”
“我們也突然在一夜之間成為了山東名校的焦點,學生們從濟南從各個地方到青島來報名。我覺得我的創業剛開始很艱難,但是突然就好了。”
伴隨著第一批牛津劍橋學子的出爐,郭總主動出擊,搭乘互聯網發展的高速列車,開始帶領公司完成轉型升級。
他將英國A-Level考試體系引入中國,并在國內多個城市開設分中心(現已在國內23個城市開設分中心),為學生提供升學服務。

突破傳統的線下教育模式,開始嘗試雙師型教學,將集團最優秀的課程傳到網上,成立國內首家A-Level在線課堂,讓全國的學子通過網絡學習A-Level課程,打破當面授課的傳統模式。
郭總說:“我們在7、8年前就提出O2O的概念,利用互聯網突破地域限制,讓學生在家里用培諾網絡課堂上課,等于給學生請了一個‘家教’。”
郭總還創造性的提出“業余制”的學習方法,讓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學習國際課程考國際名校,既不放棄國內課程,還能多一條留學選擇,讓學生用兩條腿走路。
郭總在接受采訪時也強調:“我的成功實際上說白了就是讓中國的學生能夠在中國的體制內上完了高中,讓中國的老師把數理化給他抬上去,然后我給他一個英聯邦的考試的資格,讓他去參加英聯邦的高考,然后用英聯邦高考的成績直接申請國外的大學。”

在進行了諸多的技術提升與業務升級后,培諾漸漸走上發展的快車道,學生越來越多,公司體量越來越大,社會影響力的增強也帶來了資本的關注。
郭總在這時領導公司完成了更名,有了現在“培諾”的名稱。
而說起“培諾”這個名字的來源,也有一段佳話。“5年之前我們有40個學生被劍橋錄取,在當地的影響力已經很大了,但我們看牛津劍橋的時候發現,原來一個劍橋大學就96個諾貝爾獎獲得者,牛津大學當時就有69個諾貝爾獎,像英國的G5精英大學,累計的諾貝爾獎的獲獎人數達到了223個,我覺得很震撼。”
“所以我就起個名字叫培諾,‘培’意味著培養,‘諾’是諾貝爾獎的意思,我當時就有一個理想,為中華民族培養諾貝爾人才奠基。我們的同事現在都非常喜歡這一個理想和宗旨。”

2015年,是培諾的一個里程碑年份,伴隨著公司更名與改制,郭總在這一年帶領培諾完成“新三板”的掛牌上市。
且在上市前一年,培生愛德思考試局為郭總個人頒發了亞洲首個“國際教育杰出貢獻獎”,以表彰郭總多年來在國際教育事業中的奉獻與努力。
到現在郭總依然沒有停下銳意進取的腳步,他用先進的領導理念繼續推動培諾向更好的道路發展。
建立教師培訓中心,保證集團教師的教學水平;推動異業聯盟,開啟資源共享新模式;創設培諾銀保部,探索市場資源,開辟獲客新渠道;打造“培諾留學險”,為學生留學提供政策保障;推出“留學手拉手”APP,為國內外學生打造一個免費的在線交流平臺,讓國外的先進教育在手機上實現傳播;舉辦百名培諾學霸千場分享會,為廣大學生和家長提供最新的海外名校信息。

今年,是郭總帶領培諾前進的第12年,他再次踏上新的征途,同時給自己定下了新目標:
“我們現在已經有100個牛津劍橋學生出來了,再過5年又能再復制100個,越來越快,好學生越來越多。我也計劃兩年之內將我們的分中心擴到40個城市。”

在新時代的風口,郭總依然在為了給國內學子搭建更好的留學平臺與通道而努力,依然在為了踐行培諾“為培養諾貝爾人才奠基”的理念而努力,依然為了培養更多的社會人才助力國家發展而努力。
正如郭總在《逐夢年代》節目最后的“逐夢宣言”中所說:
“為祖國再服務20年,無牛劍不培諾,用10年的時間再培養100個牛津劍橋,讓數以萬計的培諾學子考入世界頂級大學,畢業后為祖國做貢獻。”